发布单位:泸州巴蜀液酒业(集团)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2-5-13
传统酒文化“非酒无以成礼”
君子曰:“酒以成礼,不继以,义也。以君成礼,弗纳于,仁也。”酒礼是饮酒的礼仪、礼节。我国自古有“酒以成礼”之说。
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,<汉书>有曰:“酒为百礼。”明宣宗在<酒谕>中亦曰:“非酒无以成礼。”酒不仅是一种---性的饮料,而且是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,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,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。在“无酒不成席”的今天,“座中客常满,杯中酒不空”,可谓是宴会、聚餐的真实写照。
传说,魏朝谋士钟毓和钟会,曾在父亲睡时偷喝酒。其实父亲并未熟睡,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。父亲发现,毓喝酒,“拜而后饮”,会则“饮而不拜”。于是各问其缘由。毓曰:“酒以成礼,不敢不拜。”而会则曰:“偷本非礼,所以不拜。”这个典故很有趣,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。这种礼节,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、一种仪式。所以,饮酒不能失礼。
自古起,酒就被纳入礼的轨道,<周礼>、<礼记>中,没有一页不提到礼,几乎没有一页不提到酒,可见酒与礼的密不可分是酒文化的特点之一。
酒以礼成,一是借助酒来实现礼,二是饮酒的时候有礼的规定。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,迎宾送客,聚朋会友,彼此沟通,传递友情,发挥了到的作用,因此,熟知酒桌上的“礼仪”,有助于在现代交际中展现个人修养与品味。
我国古代,酒产量较少,又难以掌握技术,平民日常不得饮酒,只有在祭祀等重大典礼之时,才能分饮。且饮必献于,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,长久以来,饮酒在古人心中,便如同祭祀一般,注重礼节!
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
1. 下沙。
于每年的9月重阳开始下沙。将原料高粱按比例粉碎好后,堆积于晾堂甑桶边,将堆积润粮后的高粱拌合,拌合均匀后上甑,蒸粮2h~3h,使粮食有7成熟,在出甑之前,泼上热水(称量水)后出甑。
将蒸好的原料铺于晾堂摊凉至适宜温度,撒适量酒尾,加入高温大曲粉,进行发酵。
2. 糙沙。
取出窖内发酵好的生沙酒醅,与粉碎、润好后的高梁(高梁润粮操作与生沙相同)按照1∶1拌和均匀后装甑,混蒸,蒸粮蒸酒,所得的酒即为生沙酒(生次酒因其酒体杂、涩味重、带有霉味等原因而回窖发酵)。将蒸好的原粮摊凉后加入适量酒尾(生沙酒加水配成)、高温大曲粉拌匀,入窖池发酵后开窖蒸酒。
3. 七次取酒。
将糙沙轮次入窖发酵好的糟醅从窖内起出,堆于甑桶旁,糟醅不再添加新料,按照窖内糟醅的不同层次,分层蒸酒,高温流酒,掐头去尾。
蒸酒结束后,将糟醅出甑摊凉加尾酒和大曲粉,拌匀后起堆堆积发酵,高温堆积后入窖发酵,一个月后开窖,按窖内上、中、下3层将糟醅分别起出,分层蒸酒,高温流酒,掐头去尾,量质摘酒,分等存放。
4. 贮存与勾兑。
蒸馏所得的各轮次酒酒质不尽相同,在这7次取酒中,从原酒的看,前2轮次的酒质较差,酱香弱,酒体单薄,呈现霉味、生涩味较重。第3、4、5次酒,酒质较好,第6次酒带有较好焦香,第7次酒由于出酒率低。在各轮次的蒸酒过程中,窖内不同层次的酒体风格也不尽相同,一般来说,上层酒酱香较好,中层酒比较醇甜,而下层酒窖底香较好,故在蒸酒时应分层蒸酒。
清香白酒存放多久是较好的状态?
清香型白酒相对于酱香酒和浓香酒来说储存时间更短,因清香型白酒中所含有的香味分子很少,其口感淡雅清新,所以从这里来说清香型酒的不如浓香、酱香适合长期收藏。另外,清香型白酒存久了会有焦糊味,这与清香型白酒自身特点有关,所以,清香白酒一般在3-5年内饮用,时间不宜太久。
存放白酒一定要选择高度白酒,一般建议选择53至54度白酒存放,这样酒度的酒精分子、水分子数量相当,利于酒质提高。相反若是选择30至45度之间的白酒是不太适合存放,时间长了还会导致酸增质减。所以不同的酱香、浓香、清香型酒都有不同的存放时间,而它们较好的存放时间是多久。